作者:不会漂移的车神
前言
做为一个十多年的马自达车主,虽然是马自达里最弱不禁风的那一款,不过对转子引擎的着迷,或是说喜爱吧,是不可退却的,但至今为止我都没开上过转子引擎的车,连试驾都没有,真是太遗憾了。
不过就算我没开过转子引擎的车,我也能在各大文章里感受到他的魅力所在,以至于《头文字D》里以第二主角身份出现。
说回马自达,号称“东瀛宝马”,这是一家神奇的公司,没钱的时候就造一台爆款车来冲击市场,赚了钱就又拿去研究转子技术,如此偏执地活塞般的往复,却干着三角转子运动,实在是一家让人敬佩的公司。入正题前先说说转子发动机吧。
这何止是一台发动机啊,简直就是个艺术品。哎,那谁,把我转子发动机钥匙扣还给我!
其实转子发动机并不是马自达发明的,只是马自达把他发扬光大并把他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转子发动机是由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Felix Wankel,1902-1988)所发明,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研制成功了第一台转子发动机。转子发动机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压缩和排放,与传统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所以转子发动机也叫汪克尔发动机。
1961年7月,马自达派了8名技术人员赴当时西德的NSU公司(奥迪前身),参观学习备受众多厂商关注的“汪克尔转子发动机”构造。时德国人做的一个”硬币放在发动机上不倒“的演示,深深地震撼了马自达的技术员。随后就有了我们熟悉的马自达“转子47壮士”,在马自达转子之父山本健一带领下,终于把转子发动机从模型变成了量产的发动机。怎么形容?就一个字:牛X。这成为当时快被兼并的马自达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在1961年2月,为了这根稻草的签约取得专利授权许可,马自达接受了苛刻的条件。
而他的优点则是吸引马自达的地方, 转子引擎的转子每旋转一圈就作功三次,与一般的四冲程发动机每旋转两圈才作功一次相比,具有高马力容积比(引擎容积较小就能输出较多动力)的优点。另外由于工作方式不同,相比活塞式发动机来说,零件要少得多,零件越少越不容易坏,也因其工作方式,还有体积也相对较小,重量也轻,装机重心低,震动小。以至于过多的缺陷马自达都觉得不是个事儿,在后期不断攻克不断完善。那么马自达有多少车型搭载过转子发动机呢?
目录
一、Mazda CosmoSport
二、Familia Rotary Coupe
三、Mazda RX-2
四、Mazda RX-3
五、Mazda RX-4
六、Mazda RX-5
七、Mazda Roadpacer
八、Mazda RX-7
1、第一代Mazda RX-7 SA22C/FB3S
2、第二代Mazda RX-7 FC3S/ FC3C型敞篷车型
3、第二代Mazda RX-7 FD3S
九、Mazda RX-8
总结
Mazda Parkway Rotary 26
Mazda Rotary Pickup
Mazda 787B
一、Mazda CosmoSport
Mazda CosmoSport 是首马自达首台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车型,也是全球第一台将转子引擎技术商业化的车型,可以看出这辆车的外型非常前卫,要知道生产这辆车的时间是1967年。
准确的说,这台车是“转子47壮士”将其诞生在欧洲,并享誉全球。1968年,马自达以110S赛车的称号,将CosmoSport搬上了纽博格林84小时耐力赛的舞台,并成功完赛,直接向世界证明了转子引擎也可以很可靠。最终成为马自达不可替代的灵魂级跑车。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CosmoSport在《奥特曼》里以警车的形象出现过,那个年代,这种造型,果然自带科幻属性。
二、Familia Rotary Coupe
马自达趁热打铁,在1968年推出Familia Rotary Coupe,并将其定位于全球战略车型向海外市场推广,这就是福美来,也是后来马自达3的前身。不过正真的马自达3前身不是这台车,这台只不过是首台搭载转子引擎的Familia。
Familia Rotary Coupe 搭载1.0L双转子引擎,这款引擎达到100马力和125牛米。这比1.0升排量的传统活塞发动机动力要高出一倍。
在1979年,马自达用这款车参加了欧洲多个赛事,出尽了风头。
三、Mazda RX-2
Mazda首款以RX命名的车型,“R”代表Rotary转子引擎,“X”为代表未来的象征记号。RX-2诞生于1970年,搭载新研发的12A型转子发动机,基于马自达Capella改进而来。这款12A转子引擎可以爆发出120马力的最大功率,搭配4挡手动变速箱 ,使RX-2百公里加速11.3秒(放在现在也就和我这个马自达3 1.6排量的成绩相当)。不过这样的成绩在当时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和技术。
不过早期的转子引擎存在过多缺陷,油耗高,排放污染严重,发动机封口非常容易磨损,从而造成漏油,使发动机寿命受到较大影响。
四、Mazda RX-3
别被Mazda RX-3名字所迷惑,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是换代车型,而是Mazda RX-2的运动版车型,也于1970年上市,一开始没有换装发动机,依旧采用12A转子引擎,后来为了在日本Grand Prix比赛中挑战日产的Skyline,而换装12B转子引擎。一举刷掉了Skyline取得冠军。
这台车在当今看来也是十分的前卫,4圆灯的设计有点像宝马E30,但E30的背部线条比不上RX3。要知道E30要晚出生12年哪。
直到1976年,Mazda RX-3一共赢得过100多场比赛,直接证明了转子发动机的实力和性能。同时也直接说明了马自达在发动机性能方面的调教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五、Mazda RX-4
在Mazda RX-2推出两年后的1972年,马自达推出了同为中型车的RX-4, RX-4以当时的马自达929底盘为基础设计制造,比RX-2更豪华更运动性。而动力方面依旧使用12A转子引擎,不过改良后的12A马力来到了130匹,悬架采用前麦弗逊悬挂后整体式悬挂系统,在增加稳定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舒适性,所以RX-4是一台豪华运动车。
两年后RX-4换装了同RX-3一样的12B转子引擎,不过马力却低了5匹, 虽然功率有所降低,但是这款发动机改进了12A所为人诟病的缺点,减少了排放污染和油耗。用5匹换缺点,这生意还是合算的。
六、Mazda RX-5
1975年马自达推出了兼备卓越环境性能和强劲动力的豪华车型Mazda RX-5,车身低矮宽敞,独具一格。马自达把搭载转子引擎的车越造越豪华,可能是为了适应市场做出的妥协吧。
七、Mazda Roadpacer
1975年马自达发售了一部比较美式的旗舰款大型轿车Roadpacer,意为“道路上的王者”,动力方面搭载13B-AP型转子引擎,135匹马力,变速系统为JATCO制造的三速自排;悬架则为前双A臂、后四连杆的底盘结构,增加舒适和操控性。中控台的仪表板为美式风格,标准配备计有电动窗、动力方向盘、电动速控中控锁(时速超过10km/hr便自动上锁)、电动调整后视镜、遥控式行李厢、AM/FM/录音带音响等。此外,甚至还有时速超过90km/hr便出现音乐提醒,以及可由前后座各自控制音响的装置。说他豪华一点都不为过。
这辆车的出现是为了竞争当时日本车厂陆续开发出高级旗舰车款,譬如丰田Centry、日产President、三菱Debonair等。
八、Mazda RX-7
重头戏来了,RX7是马自达史上最为成功的跑车,一共分为三代车型,第一代SA22C/FB3S,第二代FC3S和第三代FD3S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头文字D》里第二主角出现。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马自达车款。
1、第一代Mazda RX-7 SA22C/FB3S
1978年3月,以RX3后继车款姿态的“Savanna RX-7”(因为在日本RX3称为Savanna)车名公开发表。以马自达SA平台为底,搭载12A双转子、NA的转子引擎。由于此时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原厂采用可将排气再度燃烧的温控反应器(thermal reactor),燃料消耗率比前代车型提升了40%。翌年则废止温控反应器,将12A型引擎改为稀薄燃烧(lean-burn)方式;并且更改尾灯和前侧裙的形状,帮助风阻系数Cd值从0.36降至0.34。
1983年,小改款时日本地区追加12A涡轮增压转子引擎,最大马力可达165匹。开启了涡轮转子时代。前轮悬挂采用麦弗逊式,后轮则采用瓦氏四连杆式。乘坐两人时,车身前后配重比例达50.7:49.3,加上1100公斤的车重(此款车是历代最轻的),更增加了其操控性能。
2、第二代Mazda RX-7 FC3S/ FC3C型敞篷车型
RX-7在1985年10月进行大改款,迎来第二代。除了日本本土外,美国成为RX-7的最大市场。当年保时捷944系列在北美市场非常畅销,于是此代外观造型以保时捷944和保时捷924为蓝本,造成当时汽车杂志遂以“平民保时捷”来形容第二代RX-7。
此款车以FC平台为基础,开发代号为P747。引擎改采内附中冷器的13B-DEI涡轮增压转子引擎,输出功率提升至185匹。
1989年4月进行小尽款,尾灯由方形改为圆形三灯是最显著的外观变化,同时改进空气流量计、悬挂、前后保险杠造型等。
就算素车放在那里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大杀器,无法抵抗,这一代的FC实在是非常之优雅,凉介的气质配上他简直就是无懈可击。何不一边听着他的歌一边看文章呢?我把链接放在了最后。
1986年美国《汽车趋势杂志》(Motor Trend Magazine)把RX-7评选为“年度最佳进口车”,而1987年美国《人车志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 Magazine)第二度将RX-7列为年度十大风云车。
3、第二代Mazda RX-7 FD3S
1991年10月马自达公开发表大改款的第三代RX-7,此代车款更外扩的四轮与加大尺码的轮圈轮胎增强了操控稳定性,前、后悬架均为双A臂独立悬架,悬臂以铝合金制成,且阻尼系数亦偏运动化的设定。此外,由于引擎盖的造型设计,转子引擎之位置下移了50mm,除增加贴地性外,也使得车身配重比达到50:50。
引擎为13B-REW转子引擎序列式双涡轮增压系统,并降低压缩比,使得最大马力达255匹,最大扭力294Nm。该序列式双涡轮增压系统经由日立的协助而开发,由两颗涡轮组成:一开始先将所有废气集中在第一颗直径51mm的小涡轮,使该涡轮在低转数时(约1,800rpm)作动,减少涡轮迟滞的现象。当接近第一颗涡轮的最大工作转速时,废气开始被导入第二颗直径57mm的大涡轮;一旦引擎转速达到约4,000rpm的作动范围,所有废气被集中在此涡轮而全力作动。
《头文字D》中做为高桥启介的座驾FD3S,经过层层进化,比原厂的FD要进击不少,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改装,我推荐你RE雨宫,这是一家被公认为最擅长改装RX7的改装厂。其实要说转子引擎,一定不能少了雨宫勇美,一家私人改装店,把转子进化,他的店,就是转子天堂。
Mazda RX-8
马自达RX-8是由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所制造的四门(双门对开,看着像双门,设计非常巧妙)四座轿跑车,在2001年的北美车展上首度发表。这台中置引擎、后轮驱动的四座双门对开轿跑车,由于引擎安装在前轴后方、油箱安装在后轴前方,此配置方式达到52:48的车重分配,比FD3S差了那么一点,实在可惜。
马自达RX-8采用的双转子引擎代号为13B-MSP Renesis(MSP意为多重侧边气埠),以第二代RX-7的13B型引擎为基础,排气量依旧维持654CC X 2,但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13B-MSP型将排气埠移往燃烧室的侧面,因为以往转子引擎的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比传统往复式活塞引擎多,过去的技术无法解决改为侧排后导致的积碳与可靠性,如今引擎内的油封与侧油封(side seal)之间增加一块可切换型油封(cut-off seal)。这种新设计的好处是消除进、排气道的正时开启重叠,确保废气不会停滞或被带到下一个进气行程。每个转子室各有两个排气道,比前一代13B型引擎多出两倍的排气道面积,所以可以延后排气道的开启时机以拉长膨胀行程,增加引擎的热效率和动力输出,亦改善油耗表现。
和三菱Evolution一样的命运,在2012年6月,马自达宣布RX-8停产,全球车坛上便再无以转子引擎做为动力的车型,不过RX-8是你现在能买到唯一的转子车型,而且价格相比9代EVO要亲民得多得多得多。但你得考虑好使用和维护的成本。
到如今,转子依旧没有再度面世,不过已经早有传闻,马自达将开发新的转子引擎车型----RX-9
这概念车型看着是让人直流口水,不过也希望复活的转子会像往复式活塞引擎那么成熟。
总结
转子的魅力依旧影响如今,德国人发明了转子引擎,MAZDA发展了转子引擎。但是让转子依旧活在我们心里的是是雨宫勇美,在湾岸,在首都高都有他的神话。就像上篇文章中提过的一样,每个车系列都会有一台最瞩目的,不出意外的话,马自达搭载转子引擎的车中,我最喜欢的是RX-7。
最后再来说几台马自达比较有意思的车:
Mazda Parkway Rotary 26
马自达在1972年7月22日正式发售的一款名叫Parkway Rotary 26的小巴装上了13B-AP型转子引擎,最大马力135匹,这就很有趣了,商用的的车型始终以经济第一出发点,而其油耗表现始终无法与柴油版相比,所以虽然转子引擎平顺的转速与静肃性是这部小巴士的优点,但总计至1976年停产为止只制造了44辆。
Mazda Rotary Pickup
更有趣的是,马自达把转子引擎塞到了一辆皮卡上面,是一款全世界独一无二、搭载转子引擎的紧凑型皮卡货车。马自达把他命名为Rotary Pickup,动力来源和Parkway Rotary 26一样为13B-AP转子引擎,在1974年-1977年间生产,不过主要是卖给美国和加拿大的。
Mazda 787B
在1991年夏天举办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马自达派出大名鼎鼎的787B,他的故事已经快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了,比第二名快两圈。他的成绩也直接导致赛事官方改规则,比赛仅限3.6L以下的活塞发动机赛车参与,除此以外一切车型不准参与。(摆明了就是针对转子的吧~)。他是唯一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夺冠登科的日系车;也是唯一的搭载转子的勒芒赛车。
什么四转子R26B引擎、什么前轮配有拉杆式操控内侧倍适登弹簧阻尼器的双A悬架等等黑科技都不说了,我们来说一下他的名字--787B,其实按照家族传统该叫“777B”,不过由于担心日本人民念“777”时咬到舌头,所以改成了“787”! 这果然是一家比较另类的车厂。
如果你也喜欢车,周六晚上我在四明山等你。我们只交流不飙车,我下山一般只开20码。
查看文章精彩评论,请前往什么值得买进行阅读互动
什么值得买APP 全网实时购物好价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