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夏风物
在正定县的城东门里街上,有一始建于隋朝的寺院,它最初的名字叫龙藏寺,在1600年的时光里,历经着不同时代的扩建、修复。直到清朝时期被敕为“隆兴寺”,名号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寺里有一座铜铸的大佛,因此在民间当地人又爱称其为“大佛寺”。整个隆兴寺占地80000多平方米,大小殿宇有数十座,分布格局十分讲究。在不少相关专业人士的研究下,发现隆兴寺可以说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完整的佛家寺院之一。尤其,在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看来,这可是北京之外,能够排在首位的千古名刹。今天,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从建筑中阅览历史的痕迹
据说,隆兴寺虽然建于隋朝,但是如今整个寺院的规模、格局留下的却是北宋的遗韵。当时在进入宋朝时,隆兴寺曾被大规模扩建,因此留下浓重的痕迹。后在金、元、明、清不同时期,几乎受每一届的皇帝喜欢,也因此得到特别的眷顾,谁都要去维护一下,于是每个时代都历经了重修。于是,形成了如今这样一座古刹,不过,它的整体规划布局仍然是保持着宋朝时的模样。进入寺内,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移动,你会依次看到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和两侧御书楼、集庆阁。让我们顺着这条线路,走进每一座殿宇去窥探藏在其中的历史遗迹吧。
殿宇的分布十分讲究,高低错落有致,主次有别。最先进入的是天王殿,这个是宋朝开始扩建的一部分,建于景祐元年(1034),因在宋仁宗在位时,要立来自正定的曹氏为皇后时而彼下令在她的家乡建造了这座殿宇,并以此“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下一个是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在梁思成先生眼里,这是除了故宫角楼外只有这里有的了。
下一个是慈氏阁,坐东向西,隔中轴线上的甬道与转轮藏阁相对,外形规格二者相近。慈氏阁为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前出副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它的平面呈现是每个面都有三个房间的正方形,阁进深三间,且采用了减柱造的方式,留出更多空间给造像,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很厉害的技术,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在古建筑中是极其少见的。
慈氏阁的后面偏西侧位置便是同样建于北宋的转轮藏阁。整个建筑的梁架结构十分特别,采用了移柱造的方式,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为的是转轮藏的安置,即藏经橱。这个可以转动的书架,呈八角形,直径7米,整个内部建构十分巧妙,是我国早期斗拱玩的“花俏”的代表实例。
接着就是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其坐北向南,两边还有耳阁,即御书楼和集庆阁。这个由宋太祖下令建造的大悲阁,可以说是打破了当时佛教寺院整体布局的形式,唐朝时一般是以塔为中心,这个则是以楼阁为中心。据说,大悲阁建造了7年,整个楼阁宏壮美丽,其整体视觉效果十分开阔,在整个寺院中也独具一格。
从造像中品鉴艺术的精妙
在整个隆兴寺内,除了在建筑的砖瓦中探索历史以外,其每一座殿宇里的造像、壁画等佛教元素同样是一项令人惊艳的事物。这些在那个年代留下的这些事物,似乎都代表着当时极高的艺术水准,这或许是今人都难以完成或超越的。
在摩尼殿中,向南的墙面上有着宋代制作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明塑文殊和普贤二菩萨的塑像,其每一尊都高大雄伟,气宇轩昂。东西两侧则是明朝时所绘制的壁画,面积总共400多平方米,图案带着流畅的叙事逻辑和故事,十分精妙。在殿内朝北的位置,则是一座泥塑的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尊,其中最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塑造的高3.4米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整个形象细节饱满,那些装饰深情,似乎让观者察觉到了一种意识的交流。
另外,便是大悲阁,阁内中央位置便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其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尊造像高22.28米,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据说是由3000余工匠铸造完成,从下往上,分成七个部分接续铸造,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极大极难的技艺。可见,隆兴寺在工艺方面的造诣,可为精湛,甚至可以说是惊为天人了。
作为一座历经了千年的寺院,隆兴寺身上记录了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从三次史上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到后来北方佛教的复兴时期,其满载沉浮,一路向前,遗存至今,说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也不为过,这个极具宋朝特色的寺院,集人文与艺术于一体,让世人叹为观止,京外首位的古刹怎么能不是隆兴寺?
查看文章精彩评论,请前往什么值得买进行阅读互动
什么值得买APP 全网实时购物好价优惠
